国企改革近年来持续升温,已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密集出台、行动快速落地。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显示出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7月4日,中国移动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举办“国企改革大家谈”第五期活动,记者了解到,活动举办地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作为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液冷智算中心,已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算力、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三大核心驱动力。中国移动作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国家队”,其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九天”大模型体系和“AI+”战略的布局与实践,不仅代表了央企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探索,更折射出整个数字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算力基建重构:从“东数西算”到“社会级服务”的产业跃迁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是观察我国算力产业变革的最佳样本。作为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该中心以1.15的PUE值(电能利用效率)和100%的绿电使用率,树立了绿色算力新标杆。这一实践背后,是整个算力产业正在经历的变革:资源分布格局的重构正在加速、技术架构的国产化替代浪潮席卷全行业、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重塑产业价值。
经历变革的同时,算力产业的变革正面临深度调整期。DeepSeek等稀疏化架构的兴起,理论上可降低算力消耗。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负责人王科峰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原来可能用1000卡训练的算力,现在用100卡就可以训练出来。”
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算力需求演变的深层思考,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讲,DeepSeek的稀疏化架构确实提升了算力利用效率,但同时王科峰也强调,自主掌握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能力对国家AI竞争力至关重要。这种辩证认识体现了央企在前沿技术追赶中的战略定力。
从整个行业来看,模型参数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从千亿到万亿)和行业应用场景的爆发,反而推高了整体算力需求。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算力服务化市场规模将达37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这种效率提升与需求扩张的赛跑,将持续重塑算力产业格局,催生“算力保险”“算力期货”等金融创新工具,使算力真正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能源”。
大模型普惠化:从技术壁垒到行业普惠的生态演变
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通过国家“双备案”并开源139亿参数版本,标志着央企在大模型领域的实质性突破。这一进程背后,是大模型产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通用走向垂直的深刻转型,正加速技术普惠化进程。
中国移动构建的“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双引擎模式,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形成差异化竞争,共同推动大模型技术栈分层。在基础层,千亿参数通用模型成为“国之重器”;在中间层,运营商独特的网络、客服等场景数据训练出的领域模型(如九天客服大模型年服务客户超20亿次)形成独有特色;在应用层,能源、医疗等40个垂直行业模型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种分层与互联网厂商的“基础模型+插件生态”、初创企业的“小模型+精调服务”相互补充,使大模型产业呈现出多元共生态势。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行业大模型数量同比增长320%,预计2025年70%的企业会使用行业定制模型。
在普惠化进程中,大模型产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一方面,技术迭代速度(摩尔定律的18个月)远超行业消化能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均周期3年),导致“技术过剩”;另一方面,能源消耗惊人,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碳排放量相当于300辆汽车行驶一年的碳排放量,与中国“双碳”目标形成张力。
中国移动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探索的“绿色算力”模式,通过绿电与液冷技术降低30%的碳排放,为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样本。未来,大模型产业或将分化出“大象”(超大规模基础模型)与“蚂蚁”(微型专业模型)共存的生态,通过“大小协同”实现技术普惠。
产业智能融合:从“+AI”到“AI+”的范式转移
中国移动从“+AI”到“AI+”的战略转变,折射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趋势性特征。这种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函数的重构与价值链的重塑。
分析中国移动AI在27个领域落地的830项应用,可提炼出三类典型路径:流程增强型(如智能巡检节约40%成本)、产品增值型(如视频彩铃文生图功能)、业态创新型(如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这种分化对应着不同的商业逻辑:流程增强追求“效率红利”,产品增值挖掘“体验溢价”,业态创新则开辟“价值蓝海”。
需要注意的是,AI产业融合的深层障碍仍需突破。尽管前景广阔,但AI落地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从更深层次看,AI与产业的融合实质是“两种文化”(工程师思维与业务思维)的碰撞与融合,需要建立“翻译者”角色架设桥梁,这正是中国移动“九天”团队与数十位网络专家、人工智能专家进行近百场思想碰撞的价值所在。
未来前瞻:数字生产力重构下的战略机遇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中国移动在算力、大模型和AI融合三大领域的实践,为洞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独特视角。这些实践不仅是一家央企在国企改革方面的探索,更蕴含着产业变革的普遍规律与未来机遇。
中国移动以算力为基、以大模型为器、以AI融合为径的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彩光谱。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变革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集群、组织进化与社会协同的共振。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点技术的比拼,而是数字生产力体系的较量。在这个体系中,算力是“心脏”,为系统供能;大模型是“大脑”,实现认知跃迁;AI融合则是“四肢”,执行价值创造。只有三者协同发展,才能构建完整的新质生产力图谱。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